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全球五十大貴酒, 你認識多少?

新鮮出爐的 TOP 50 most expensive wines in the World
基本上 50 款酒之中, 有 37 款都是來自法國的 Bourgogne, 即 Burgundy 
近期官方發布正式中譯為「布爾岡」, 再不是從前的布根地, 或勃艮地
Burgundy 酒產量少, 價格較貴, 地理位置靠近巴黎和里昂等大城市
自古以來都以內銷為主, 是近年在亞洲市場才興起, 故普羅大眾對此仍十分陌生
同時由於波爾多酒從前主要出口英國, 而香港是前英國殖民地, 
故此香港人對波爾多酒絕不陌生, 但偏偏我們熟悉的波爾多酒在此只佔 2 席
究竟這 50 大是什麼? 會否改變了我一些認知? 我們逐一看看...
(註: 酒名後的價錢是以美金計算, 第一個是平均價格, 第二個是最高價格)

第1名: Henri Jayer Richebourg Grand Cru ($16513 / $27613)



在我眼中, 此酒與藝術品無異, 
那通常有什麼藝術品是最值錢? 
就是創作這個藝術品的藝術家已不在人世。
而此酒是由已故神級 Burgundy 釀酒師 Henri Jayer 所釀製
他在 2006 年逝世, 而他所釀製的酒隨之按年升價
十大內便有三支是由他釀造 (第一、第四和第十一)。





第2名: DRC Romanee-Conti Grand Cru ($13938 / $40155)



Domaine de la Romanee Conti (簡稱 DRC) 是世上最昂貴的一個酒莊, 在 Burgundy 黃金丘 (Cote d'Or ) 擁 Romanee Conti , La Tache, Richbourg, Romanee-Saint-Vivant, Montrachet, Grands Echezeaux 和 Echezeaux 等特級田, 亦只有 Echezeaux 是 50 大不入, 其餘的都在列上 (第9、第14、第27、第38 和第41)。




第3名: Egon Muller-Scharzhof Scharzhofberger Riesling TBA ($7680 / $14456)


當普羅大眾都只喜好紅酒而輕視白酒,
甜酒甚至被忽視, 沒想到第3名竟然是一支甜酒, 
這不是法國Sauternes區的 Ch. d'Yquem (滴金)
而要是德國的甜酒, 級別是 Trockenbeerenauslese (TBA)
高山斜坡下經人手採摘, 人手篩選被貴腐霉所感染的葡萄




第4名: Henri Jayer Cros Parantoux, Vosne-Romanee 1er Cru ($7572 / $14456)

第5名: Domaine Leflaive Montrachet Grand Cru ($6069 / $10269)




繼甜酒在三大出現後, 白酒終在五大出現
這是來自 Montrachet 的 Grand Cru, 佔地只 0.0821 畝
以生物動力學栽種 (bio-dynamic farming) 
是100% CHARDONNAY 釀製而成。






第6名: Joh. Jos. Prum Wehlener Sonnenuhr Riesling TBA ($5754 / $15497)



此酒名基本上能告知你一切關於這酒莊的資訊, 
由 Johann Josef Prum 1911年在 Wehlener Sonnenuhr 這莊園
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酒莊, 在 Mosel 區種植 Riesling
其出產的 Beerenauslese. Eiswein 和 Auslese 均進入 50 大
分別是第 32 名, 第 40 名和第 50 名。

而我亦特別喜歡此酒莊次一級的 Riesling Spatlese
酸度和甜度皆造得很平衡, 是日常酒不錯的選擇
零售價約港幣 300-380 元


第7名: Domaine Leroy Musigny Grand Cru ($5461 / $16430)


又是 Musigny 這 Grand Cru, 只是不同釀造者
今次是綽號「阿婆」的 Lalou Bize-Leroy
是當今 Burgundy 最具影響力的一個人
她同時擁有 Domaine d'Auvenay 和 Domaine Leroy.
而她在1974年至1992年1月更是 DRC 的合伙人
DRC 今時今日的成功也要歸功於阿婆
看看這50大, 連同DRC, 與阿婆有關的有 19 款。



第8名: Domaine G.Roumier Musigny GC ($5141 / $11006)



Domaine G.Roumier Musigny Grand Cru 年產量只有 320 支, 簡單來說, 此酒除了質素高之外, 還是十分稀少, 物以罕為貴。其 Premier Cru 亦大有來頭, Domaine G.Roumier  Chambolle-Musigny "Les Amoureuses" 2001 便是漫畫《神之水滴》十二門徒當中的第一門徒, 價錢亦被炒家炒至極高, 位列 50 大中的第 35。





第9名: DRC Montrachet Grand Cru ($4998 / $15480)

第10名: Domaine Jean-Louis Chave Ermitage Cuvee Cathelin ($4137 / $7481)



唯一一支來自法國隆河區 (Rhone) 的酒, 是在北隆河 Hermitage 區釀造的紅酒, 以 Syrah 為主要葡萄, 產量少, 亦只有極佳年份才出產, 至今只有 1990 年, 1991 年, 1995年, 1998年, 2000年, 2003年和 2009年。感覺上我覺得酒莊主人 Jean-Louis Chave 造此酒有點玩味, Cuvee Cathelin 是以莊主朋友 Bernard Cathelin 的姓氏而命名。 








第11名: Georges et Henri Jayer Echezeaux Grand Cru ($3742 / $15000)

第12名: Domaine Leroy Chambertin Grand Cru, ($3354 / $10640)

第13名: Taylor Fladgate Scion 1855 Vintage Tawny Port ($3195 / $6661)



除了紅酒之外, 聽到大眾說到最多用來煮餸的, 
一定是 砵酒 (Port Wine)。
當然, 那我也不排除有土豪會用此砵酒來煮餸
反正, 也有人以 Lafite 溝七喜







第14名: DRC La Tache Grand Cru ($2969 / $17802)

第15名: Petrus ($2966 / $68560)



波爾多酒王是 Petrus, 而不是 50 大都不入的 Lafite, 
這是我一直想告訴普羅大眾的事情
它是位於波爾多右岸的 Pomerol 區
酒瓶上的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彼得
而它的最高價格 $68560 亦是 50 大中最高的






第16名: Domaine du Comte Liger-Belair La Romanee Grand Cru ($2865 / $15480)

第17名: Domaine Leroy Mazis-Chambertin Grand Cru ($2649 / $8512)

第18名: Screaming Eagle Cabernet Sauvignon ($2646 / $13402)


Cabernet Sauvignon 貴為葡萄王者, 卻在第18位才出現
還有, 不是在它發揚光大的波爾多, 而是在美國加州
這酒莊歷史很短, 第一個 Vintage 是 1992 年,
卻火速成為美國最貴酒, 由原本只是 USD 75/支,
被炒至 USD 125, USD300, USD 700, USD 1500......
年產500至800箱, 會員配給制, 故 Quota 也有炒賣價值。
如其說是酒質好, 不如說它MARKETING做得好

第19名: Le Pin ($2581 / $24868)


Le Pin (綽號李鵬), 這綽號讓此酒頓時降格了
與 Petrus 同樣來自波爾多右岸 Pomerol 區
亦是以 100% Merlot 釀造. 它們是唯一入圍的波爾多酒,
相反以葡萄王者Cabernet Sauvignon為主的波爾多五大:
Lafite, Latour, Margaux, Mouton 和 Haut brion 皆不入圍。



第20名: J.-F Coche-Dury Corton-Charlemagne Grand Cru ($2377 / $5717)

第21名: Domaine Leroy Grands-Echezeaux Grand Cru ($2283 / $5618)

第22名: Weingut Markus Molitor Zeltinger Sonnenuhr Riesling TBA ($2252 / $4007)



這是繼第3位的 Egon Muller-Scharzhof Scharzhofberger Riesling TBA, 
和第6位的 Joh. Jos. Prum Wehlener Sonnenuhr Riesling TBA 後,
第三支入圍的德國 Riesling Trockenbeerenauslese (TBA) ,
足見德國貴腐甜酒的地位日益上升, 
故現在想買一支有點質素的 Riesling TBA 也要港幣 1000 左右,
還只是半瓶裝 (375ML), 雖然貴了點, 但質素上確是值得的。 





第23名: Domaine Leroy Richebourg Grand Cru ($2232 / $7105)

第24名: Domaine Faiveley Musigny Grand Cru ($2225 / $8049)



Domaine Faiveley 是其中一個我很喜歡的 Burgundy 酒莊,
他們的出品由 Regional level 去到 Village Level, 
再去到 Premier Cru 和 Grand Cru 都有,
質素均有保證, 而這 Musigny Grand Cru 更是其代表作,
不用說, 除了高品質, 一定是配合了低產量,
每年只生產 150 支, 真係想係市面上搵到一支都難。





第25名: Domaine Dugat-Py Chambertin Grand Cru ($1914 / $3877)

第26名: Domaine Leroy Romanee-Saint-Vivant Grand Cru ($1854 / $9266)

第27名: DRC Richebourg Grand Cru ($1852 / $17380)

第28名: Sylvain Cathiard Romanee-Saint-Vivant Grand Cru ($1597 / $2329)

第29名: Domaine des Comtes Lafon Montrachet Grand Cru, ($1575 / $4593)

第30名: Domaine d'Auvenay Mazis-Chambertin GC ($1573 / $2875)

第31名: Domaine Leroy Echezeaux Grand Cru ($1527 / $7867)

第32名: Joh. Jos. Prum Wehlener Sonnenuhr Riesling BA ($1525 / $3571)

第33名: Domaine Leroy Clos de la Roche Grand Cru ($1524 / $8740)

第34名: Domaine Meo-Camuzet Au Cros Parantoux, VR 1er Cru ($1517 / $3181)

第35名: Domaine G.Roumier Les Amoureuses, CM 1er Cru ($1476 / $5372)

第36名: Domaine d'Auvenay Les Bonnes-Mares GC ($1469 / $2551)

第37名: J.-F Coche-Dury Les Perrieres, Meursault 1er Cru ($1469 / $3063)

第38名: DRC Romanee-Saint-Vivant Grand Cru ($1445 / $38000)

第39名: Domaine Leroy Latricieres-Chambertin Grand Cru ($1357 / $9789)

第40名: Joh. Jos. Prum Wehlener Sonnenuhr Riesling Eiswein ($1353 / $2836)

第41名: DRC Grands Echezeaux Grand Cru ($1318 / $10750)

第42名: Domaine Meo-Camuzet Richebourg Grand Cru ($1314 / $5805)

第43名: Emmanuel Rouget Cros Parantoux, VR 1er Cru ($1302 / $2854)

第44名: Domaine Leroy Clos de Vougeot Grand Cru ($1277 / $8938)

第45名: Domaine Ramonet Montrachet Grand Cru ($1277 / $5540)

第46名: Quinta do Noval Nacional Vintage Port ($1273 / $11872)



繼續是令人驚訝的是 Vintage Port 再一支上 50 大
今次是來自 Quinta do Noval 這酒莊
看一看它的最高價格: $11872
應該是它 1931 年所生產的 Vintage Port
它絕對比前幾十位的酒大部分的貴






第47名: Domaine Leroy Corton-Charlemagne Grand Cru ($1263 / $4896)

第48名: Familia Eguren Teso La Monja ($1246 / $1714)



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出產的酒常常給人較便宜的感覺,
其實除了 Rioja 生產優質葡萄酒外, 還有 Toro
位於西班牙西北面, 距離葡萄牙邊境只有 65 km
所採用的葡萄是 Tinta de Toro, 
其實亦是西班牙廣泛種植的 Tempranillo 的化身。






第49名: Domaine Armand Rousseau Pere et Fils Chambertin GC ($1231 / $10889)

第50名: Joh. Jos. Prum Wehlener Sonnenuhr Riesling Auslese Lange Goldkapsel ($1231 / $1716)

這報告你會看到以下的一些數據:
1. 50 大當中, 有40支來自法國 (37支來自Burgundy, 2支來自Bordeaux, 1支來自Rhone) 
2. 50 大當中, 有35支紅酒, 7支白酒, 6 支甜酒, 2支加烈酒 (Port 是加烈酒之一)
3. 有些平均價格不夠高的酒, 但可能某一年份的酒被炒起, 致最高價格超越其他
第一位是平均價格排名第15位的 Petrus ($68560)
第二位是平均價格排名第2位的 DRC Romanee-Conti Grand Cru ($40155)
第三位是平均價格排名第38位 DRC Romanee-Saint-Vivant Grand Cru ($38000)
足見 Domaine de la Romanee Conti (DRC) 可其利害!

看過 50 大之後, 或許你會對以往的認知有點改觀及更了解葡萄酒世界, 希望有朝一日能與各位嚐遍這 50 大。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Beautiful pebbles 漂亮的鵝卵石


古靈精怪的題目, 無非都是想吸引讀者們進來
到底什麼是Beautiful pebbles 漂亮的鵝卵石?
其實在法國波爾多有個酒莊, 名字的意思就是漂亮的鵝卵石
話當年, 17世紀, 該酒莊莊主見自己的莊園有那麼多漂亮的鵝卵石
於是便把莊園命名為"Beaux Cailloux", 合併為 Beaucaillou
再後來易手至 Ducru 家族, 便仿傚不少酒莊同行加自己姓氏上去
於是鼎鼎大名的 Chateau Ducru Beaucailou 從此展開新的一頁
在1855波爾多列級酒分級制下成為第二級 (SECOND GROWTH)

在1942年由現在仍管理莊園的 Borie 家族購入,
把莊園改革, 重新栽種, 提高密度並降低產量, 讓葡萄風味更集中
人手採收, 並透過多次篩選, 把最好的葡萄才釀成 Ducru Beaucailou
近年更把總產量由80'S年產20000-25000箱至現在年產10000箱左右
所以它得到的綽號是 "Chateau Lafite in St. Julien"
然而, 其質素及價格亦比其他 SECOND GROWTH 高一點,
但又未及 FIRST GROWTH 的五大酒莊, 故被稱為 SUPER SECOND
雄獅三兄弟之二: Leoville Las Cases 和 Leoville Poyferre; 
男女爵: Pichon Comtesse de Lalande 和 Pichon Longueville Baron; 
大象 Cos d’Estournel 和 玫瑰崗 Montrose 也是 SUPER SECOND

酒莊在混釀比例中往往採用高比例 Cabernet Sauvignon, 通常都是在 80% 以上, 
在2012年和2013年更用上 90% Cabernet Sauvignon, 故若當年的收成理想, 
和按酒莊一貫策略, 把最好的集中釀造此酒, 其陳年能力一定有所保證。

Chateau Ducru Beaucailou 1989
(RP 89, 參考價格: HKD 1350)
今次喝的是25歲的 Ducru Beaucailou 1989, 打開封裝紙是一個新簇的木塞, 很明顯是酒莊把它 recork 過, 這樣的好處是防止舊木塞因太乾而導致氧化加速。酒瓶內像有鼓氣壓以防空氣滲入, 因為在開瓶期間在木塞噴出少許汁液, 雖說汁液不多, 但濃濃酒香已充滿了整個空間。

雖說25年之齡, 酒色卻沒有老態, 依然是深深的紅寶石色, 香氣十分複雜, 初段沒有多餘果香, 都是一陣陣枯舊木味, 半小時後玫瑰花香綻放, 帶點礦石, 茶香, 鐵銹味, 肉乾, 薄荷, 咖啡, 充滿著成熟並呈老態的香氣。然而味道方面卻使我驚喜, 因為果味並沒流失, 是車厘子, 酸莓, 滿口花香, 開瓶時尚存一點單寧, 而在1小時多過後才慢慢消失, 迷人而漂亮的酸度乃此酒之核心, 每喝下一口, 它總令你想繼續喝下去, 為讓自己可完成整個品酒旅程, 每一口皆要我和慾望對抗, 當晚它就像魔鬼般迷惑了眾人的心靈。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美法聯手的傑作 - OPUS ONE


Opus One 可說是當代美國酒中的代表作

它是由法國波爾多五大酒莊之一的 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的莊主
敢於挑戰制度, 敢於創新的 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
與美國加州葡萄酒教父 - Robert Mondavi 聯手
在 1979 年生產第一個 Vintage, 叫做 NapaMedoc, 翌年公布於世 
1981 更破拍賣紀錄, 成為當年史上最昂貴的美國葡萄酒
1982 年由 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 正名為「Opus One
而酒標上的便是他倆的頭像, 我翻查互聯網, Opus One 中譯為「作品一號」,
個人認為此譯名難聽到極, 有點「長江七號」的味道
其實在 Opus One 官網有說明, Opus 是拉丁文
英譯是 a musical expression denoting the first masterwork of a composer
可說是一位作曲家的首份音樂傑作。「傑作 (Masterpiece)」帶給我的感覺是高雅得多

Opus One 位於加州著名葡萄酒產區 Napa Valley 的 Oakville AVA

面世短短 35 年間已加建改良過 3 次, 而種植技術亦帶領潮流, 
高密度栽種讓種植出來的葡萄串較小, 風味亦較集中
以時間長溫度較高的浸泡使酒色更深, 酒體更豐盈
採用全新法國木桶, 陳釀至少 18 個月, 入瓶後又放至少 18 個月才發售。

極度機緣巧合下, 與數位愛酒人士組織了今次 Opus One Grand Tasting,

當中有 1984 年, 1986 年, 1995 年, 2003 年, 2005 年和最新的 2010 年。
在品嚐它們之前, 經常聽別人說 Opus One 1990 年前後風格迥異
試過之後雖發現有一至兩個因素很一脈相成, 但確如傳聞所言很迥異

Opus One 1984 (RP 87,參考價: HKD 2500)

葡萄混釀比例: Cabernet Sauvignon 97% and Cabernet Franc 3%

1984 這 Vintage 對 Opus One 來說不是什麼經典年份, 而且以三十之齡, 它基本上已步入衰退期, 官方亦建議1979年至1984年宜盡快飲用, 並沒有繼續陳年的需要,不過對版主來說 1984 年很特別, 因為這是版主的出生年份, 這次聚會還幸運地出現了兩支1984年, 使大家也可看真1984年的Opus One會是什麼風味, 同時亦降低了喝Condition差的酒的風險, 除非倒楣到兩支也壞掉。

看看葡萄比例, 基本上100%也是 Cabernet 家族, 這對陳年亦有重大幫助, 入瓶前曾經歷過 19個月新法國木桶的陳年, 不過時至今日都因酒的老態而使果香、木香下降。綜合兩支1984年的狀態, 唯一分別是其中一支狀態欠佳, 呈氧化, 香氣上初時不太綻放, 後來出現些微莓香、藥酒和山楂味道, 亦略帶點 Port Wine 的味道; 而另一支狀態較佳, 香氣綻放, 酸度極活躍, 像酸梅湯、山楂, 帶點泥土味和拖肥糖。


Opus One 1986 (RP 91,參考價: HKD 2000)

葡萄混釀比例: Cabernet Sauvignon 87%, 
Cabernet Franc 9%, 
Merlot 4%


1986 年明顯跟 1984 年不一樣的是

它開始加入了 Merlot, 讓酒體更細滑。
入瓶前曾經歷過 18 個月新法國木桶的陳年,
感覺上它不像美國酒, 它帶給大家的感覺
是一支老波爾多酒, 很 Elegant, 單寧感不重, 
但酸度依然, 仍然有點果香,糖果的味道,
不過佔據很重的依然是老酒的味道, 如茶葉。
無論個人, 抑或是官方建議, 這支酒在適飲期, 
仍有少量陳年空間。 





Opus One 1995 (RP 93,參考價: HKD 2000)

葡萄混釀比例: Cab Sau 86%, Cabernet Franc 7%, Merlot 5%, Malbec 2%

1995 成為今次的冠軍, 首先是它本身是六款當中最正值壯年, 加上當年的氣候一流, 使葡萄生長成熟, 混釀品種比 1986 年的多出了 Malbec, 使複雜性提高。與別不同的是當年發酵期間葡萄與皮接觸了 39 天, 比起其他 Vintage 平均廿多天多很多, 使其色澤和單寧比較起來更深厚。


風味上已和兩支 80 後截然不同, 它所呈現的果香不多, 最為強烈的是獸皮、泥土、豉油、鉛筆等, 單寧依然強勁, 若說兩支80後像老波爾多酒, 這90後就像西班牙酒。








Opus One 2003 (RP 90,參考價: HKD 1000)
葡萄混釀比例: Cab Sau 91%, Cab Franc 3%, PV 3%, 
Merlot 2%, Malbec 1%

首先什麼都不看, 先看葡萄混釀比例, 又多一款 Petit Verdot (PV), 它的成份比例愈來愈波爾多, 浸皮 32 天, 採用法國新木桶陳釀 17 個月, 風格應該會很像波爾多, 可是一嗅之下又發現了這 2000 後的風格, 跟 80 後和 90 後又不同了, 每次品酒我不喜歡太複雜和公式化, 既然常常說喝酒是很主觀, 何不嘗試用最主觀的方法來獲取第一感覺? 這酒給我第一感覺是白蓮蓉月餅, 因為它帶出的是一種很甜的蓮蓉味道, 隨之而來才是充沛的黑加侖子果香, 味蕾告訴我這是年青的葡萄酒, 仍有很大陳年空間。除此之外, 還有一些香料和椰油, 結構強穩, 骨格堅固, 可惜今次試的是半支裝, 未能完全把它嚐通透, 相信若干年後它一定是一支更精彩的好酒。






Opus One 2005 (RP 93,參考價: HKD 2450)
葡萄混釀比例: Cab Sau 88%, Merlot 5%, PV 3%, Cab Franc 3%, Malbec 1%

翻查官方數據, 進入2000年後, 

無論在混釀比例, 浸皮時間, 抑或是木桶陳年時間, 
也變得相似, 變化愈來愈少。
2005 年仍是很年青的一個年份, 由於這年晚收成, 
基本上葡萄果味是很突出而集中, 一堆堆生果在眼前, 
如黑加侖子, 黑莓, 藍莓等, 木桶所帶出的味道亦明顯, 
如奶油, 椰子, 香料, 朱古力等。
單寧和酸度充足, 
它整體的風格像澳洲酒, 
尤其是像 Barossa Valley 的出品。








Opus One 2010 (RP 97,參考價: HKD 1900)
葡萄混釀比例: Cab Sau 84%, Cab Franc 5.5%, Merlot, 5.5%, PV 4%, Malbec 1%



2010年是暫時市面上最新的年份, 
亦是 Robert Parker 給予最高分的一個年份, 有 97 分。
但根據官方數據, 這個年份的天氣是十分異常, 
整個葡萄生長期不該冷時冷, 下了很多怪雨, 
又莫名其妙地熱, 總之就是「天氣不似預期」。
除了天氣不似預期, 就連品試了也覺得它不似預期重單寧, 就像已進入適飲期, 起碼 2005 年好像比它還年青, 
只有基本的黑果香, 其餘的是皮革、薄荷、
甘草和炭燒咖啡。個人來說, 最失望是這一支, 
又一次證明我是潛意識的 ANTI ROBERT PARKER。




今次很榮幸能夠和一眾熱血的酒友舉辦到這場總值 $12000 的酒會, 每人平均要付出兩千多, 確是難得, 希望下次舉辦其他 Fine Wine Vertical Tasting 有更多朋友參與。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不死的愛情


愛情,可說是人世間最奇妙的一件事情
有人尋覓一輩子也無法擁有, 有人曾經擁有卻錯誤放手
一旦擁有,相信人人也渴望天長地久, 能與最愛的人長廂廝守

今集的主角, 是一款不會死掉的酒,好比「不死的愛情」。
它是誰? 它是美國1776年簽署《美國獨立宣言》的敬酒 - Madeira Wine
在未開始介紹此酒前,先簡介一下生產 Madeira Wine 的地方 - Madeira
Madeira 是一個屬於葡萄牙領土下的一個外島,
位於非洲以西的大西洋, 在地理位置上, 它近摩洛哥多於葡萄牙本土。
應屆世界足球先生 - Cristiano Ronaldo 便是生於此地。


對比起其他葡萄種植區, 它較近赤道, 是北緯33至30°
屬地中海氣候, 葡萄多種在高地,釀出來的酒都是超高酸度, 
由於 Madeira 是商船的中轉港, Madeira Wine 便成主要外銷酒, 
但經歷船運酒質便出現了問題, 於是想到把酒加烈來避免變質,
在發酵過程保留糖分, 加入烈酒以使發酵停頓,
故風格上是甜和高酒精, 大概在 18% 至 20% 左右,
便出現了第一代的 Madeira Wine, 這和 Port Wine 基本上不大分別
後來再經歷了一個重大的變化, 就是一個小意外,
便是在一次船運當中, 酒體不幸受熱, 酒不單沒變壞, 還比當初更好飲。
亦因經過受熱和劇烈搖晃下都不變質, 基本上可斷定它是款「不死酒」


18世紀風靡英國,俄羅斯,北非,美國殖民地和巴西
但亦不是順風順水, 19世紀亦因病菌和政治因素而滯銷
主要釀酒葡萄是Sercial、Verdelho、Bual和Malmsey
而陳釀亦有分5年、10年、15年和Vintage (年份酒)
我在拍賣會上就曾見過1842年的, 可惜賣價超出我預算, 而未能投得。

每逢情人節,在Facebook上總會看到男男女女選擇Ch. Calon Segur 作禮物, 很明顯地是因為酒標有著「心心」的圖案, 就等如告訴情人, 我已把我的心給你。其實酒莊歷史告訴我們, 當年的莊主亦同時擁有 Lafite 和 Latour, 他說: 「我身雖在兩大, 心卻在 Calon Segur」。以今時一夫一妻制的說法, 很明顯 Calon Segur 當年是莊主的小四, 還有一個大婆和小三在莊主身邊。加上波爾多紅酒本身不甜, 而 St. Estephe 是 Powerful 的風格, 除了酒標獨特, 根本不適合作情人節禮物。


我個人認為愛情多數是甜美的, 又像喝下高酒精後的飄飄然狀態, 最重要是 Madeira Wine 有著不死的象徵性, 送給愛侶就像期盼著「愛情不死」。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M&M Bordeaux 2008 精華


M&M 品酒系列是由我和好友 - Matt Hui 一同創辦,

首場活動主題是 Bordeaux 2008,即是2008年的波爾多葡萄酒,
我們一同挑選 6 款來自波爾多不同副產區的列級酒
它們包括有來自右岸 Pomerol 區的 Chateau Certan Marzelle,
同樣是右岸,Saint Emilion 的 Chateau Canon,
接著是 4 支左岸的,來自 Margaux 的 Chateau Rauzan Segla、
來自 Saint Julien 的 Chateau Saint Pierre、
來自 Pauillac 的 Chateau Grand Puy Lacoste、
最後是來自 Saint Estephe 的 Chateau Lafon Rochet。

先講講 2008 年是一個怎麼樣的年份...

2008 年較冷和潮濕,使開花不均和延期,亦有不少葡萄樹出現了霉菌
幸而臨近採收期變得和暖,日夜溫差大,延後採收,有助葡萄完熟
當年右岸的 Pomerol 區和 Saint Emilion 區較其他副產區出色。

Chateau Certan Marzelle 2008 (RP 91)


來自右岸專產頂級葡萄酒的 Pomerol,位於 Certan de May 和 Vieux Chateau Certan 旁,Petrus 的莊主收購葡萄園後,把最優秀的部分創造新品牌,乃綽號 "Queen of Pomerol" 的 Hosanna,而其他的就釀成 Certan Marzelle。


年產只有八百多箱,採用 100% Merlot。不以不銹鋼桶,而是採用恆溫的水泥桶作酒精發酵,之後有 1/3 至 2/3 葡萄經全新法國木桶作陳釀。在瓶內已嗅出濃烈的果醬味,預期是很Full-bodied,沒想到落杯後果醬消失,換來是有點青澀的香氣,又沒預期中般Full-bodied,酒體屬中高,酸度吸引,狀態穩定後才開始慢慢發展果香,再後來是花香,大部分在場人士投選它為"Wine of the Night"。



Chateau Canon 2008 (RP 90)


喝過 2002 和 2004 兩個年份後便肯定了自己愛上了這酒莊,前兩個月也寫了名為「Chanel的大炮」的文章,便是講解這個由著名時裝品牌 Chanel 擁有的大炮酒莊。


這晚的表現令我十分意外,因為他由落杯的一刻至完場它的表現也很平淡,平淡得像什麼也沒有,大家亦再沒有心神去理會它,無論是靜止,抑或是搖杯,也沒法把這沉睡的大炮喚醒,但我不死心,沒放棄仍在瓶內的點滴,把杯中的酒倒去,重新把瓶內少於一杯酒的份量倒進杯子,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原來它在瓶內發展得很好,黑色漿果、雲呢嗱、奶酒、拖肥等熟悉的香氣重現人間,可惜只有少數尚未離開的朋友感受到。




Chateau Rauzan Segla 2008 (RP 90)
Rauzan Segla在香港不算十分出名,但其實它和本是同源的Rauzan Gassies都是波爾多左岸1855 分級制的二級酒莊,同是Margaux區而比它出名的Chateau Palmer都只是三級酒莊。有趣的是它和 Chateau Canon 都是 Chanel 旗下的,甚至連釀酒師也一樣,不過由於土壤和葡萄混釀比例不同,Rauzan Segla 的土壤主要是左岸常見的礫石,而 Canon 的土壤主要是右岸常見的黏土和石灰石;Rauzan Segla 的葡萄混釀比例是 62% Cabernet Sauvignon 和 38% Merlot,而 Canon 葡萄混釀比例是 75% Merlot 和 25% Cabernet Franc,所以它們展現的風格亦會不同。

此酒不像我從前喝過Margaux區的酒那般花香,它風格主要是咖啡、炒咖啡豆和焦糖,盛放的香氣由開場維持到完場,少部分在場人士投選它為"Wine of the Night"。

Chateau Saint Pierre 2008 (RP 92)

從酒莊的名字便很容易聯想到它起源自某人的名字,對,沒錯!由於在 17 世紀被 Saint Pierre 男爵收購了,於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酒莊。後來 Henri Martin 收購了,把部分葡萄田劃出,創造了 Chateau Gloria。此酒莊老樹比例很高,大部份都是 50 年以上的葡萄樹,莊主是波爾多採用衛星監察葡萄熟成情況的其中一個先驅。


此酒果味不算出色,但落杯不久一種舊茶葉味便蓋過果香,相信這和老樹有關,整體表現一般,作為一支 Saint Julien 的四級酒莊,也說不上顯現出該區的風格。




Chateau Grand Puy Lacoste 2008 (RP 89)

這是為人所熟悉的鱷魚酒莊,主要是因為酒莊名字與運動服裝品牌同名,但其實兩者一點關係也沒有。酒莊名字起源自一個姓 Lacoste 的家族,而 Puy 在法文中是「獨立的山嶺」的意思,就是顯示酒莊的地理位置。


此酒莊乃屬於傳統 Pauillac 酒莊,Full-bodied、強勁和重單寧。此酒落杯後有種野獸的味道,大家都說這像動物園內動物的糞便混合泥土的氣味,十分噁心,只要一兩個「重口味」的朋友喜歡,經過時間的沉澱,糞臭味下降而果味有所提升,強勁的單寧也順服了點,但始終不能取悅大眾。





Chateau Lafon-Rochet 2008 (RP 88)
這酒莊是當晚六個酒莊中唯一一個是我參觀過的,當天的感覺很特別,不是它的酒特別出色或酒莊的招待特別體貼,而是它的顏色,因為無論是酒莊城堡牆身,抑或是酒標,都是採用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黃色,原來這和當年莊主的原意一樣,希望帶給人一種革新的感覺。
Saint Estephe 此區給人的感覺是強大,此酒莊卻給人相反的感覺,帶點柔弱,像個有點風骨的書生,而此酒落杯後表現不算出色,但無論酸度和單寧都表現得很內歛,是六款酒中我喝得最舒服的一款,讓我彷彿回到當天在參觀 Chateau Lafon-Rochet,外面雖下著濛濛細雨,清爽的微風,心情帶著渡假般的愉快 。







我會繼續伙拍好友 - Matt Hui 舉辦更多 M&M 品酒活動,下一場將會在 5 月 7 日舉行,主題將會是 2004 VS 2007,請大家密切留意!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撚酒會》3月例會掠影

《撚酒會》是本人最核心的一個品酒組織。
每月例會皆在敝舍舉行,總有一兩款核心的葡萄酒會經常出現,
3月例會主題仍是波爾多,看來我們對波爾多太情有獨鍾!
說得上是掠影,亦不打算太長篇大論。

本月精品:
1. 必修科: Chateau Pavie Macquin 1999
Pavie Macquin,一個《撚酒會》很鍾情的酒莊,至今已嘗過至少六至七個年份,這1999年算是暫時最好的,15年可算是優質波爾多酒的成熟期,品嚐一支好的酒,不需要什麼獨門絕技,一打開它已經香氣澎湃到彷如置身仙境,喝一口你發現直接的黑布冧、花香,待時間變化後找到了黑朱古力、咖啡和茶香,那靈活的酸度讓人忍不住一喝再喝,餘韻中長,那還需要說什麼?

再重申,它和 2012年晉升至 Premier Grand Cru Classé A 的 Chateau Pavie 並無關係,但我也怕有朝一天它也會貴得可怕,趁價錢尚算合理,好及時行樂多消費。

下次一定要試試1998年,皆因這是波爾多右岸極佳年份。


2. Chateau Leoville Barton 2002

「雄獅三兄弟」Leoville Las Cases、Leoville Poyferre、 Leoville Barton 當中,我最喜愛 Leoville Barton,皆因它「平、靚、正」,每個年份的價格波幅不大,皆維持在 HKD 800 左右,表現穩定,信心之選,居家旅行必備良品 (笑) 

此酒香氣不太綻放,甫打開則盡是泥土、皮革、甘草,與第一支酒南轅北轍,加上2002年不算是什麼好年份,葡萄帶點青澀的味道,少許像燈籠椒。酸度不高,單寧強硬,但經過時間洗禮後,單寧漸柔順,果香慢慢滲出,和以上味道中和,變得平衡。





3. Schloss Lieser-Thomas Haag Riesling Kabinett 12'
德國有13個主要產區,以 Mosel 較為出名釀造優質 Riesling,在Prädikatswein (意指是有特性的優質酒)中,Kabinett 為第一級,甜度最低,通常是釀成微甜 (Off-dry),7-8度酒精,也有釀成不甜(Dry)。

這酒甜度屬微甜,酸度高,香氣和味道一致,皆是 Riesling 教學示範的氣油味、檸檬、西柚、花蜜,不過由於氣油味太強烈,感覺上是中了煤氣毒一樣,喜愛 Riesling 的太太也不喜愛這一支。

在Food & Wine Pairing的範例當中,Riesling Kabinett和壽司是配襯的,但當晚嘗試後,覺得仍是 Champagne Blanc de Blancs 或 New Zealand Sauvignon Blanc 和壽司配襯得多。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一百分的拉菲


看過小弟文章的人或許會發現小弟創作文章標題時喜歡以綽號來形容某些酒莊
例如:黑金將軍、侯伯王、山寨之王、獨行俠、哼哈二將、三劍俠、四大天王等
今集我決定反樸歸真,直接用了酒莊的名字作標題,原因很簡單,我亦不多作解釋。
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是波爾多五大之首,十八世紀至今都是該區售價最高的酒莊,
在整個法國,以至整個世界都是響噹噹的名字,尤其在中國。
前幾年 Lafite 因中國市場崛起,而使格價被炒高幾倍。
當然,促成這個局面除了中國市場,一定是酒界無人不曉的酒評家 Robert Parker。
有人說是他造就了 82年 Lafite,亦有人說是 82年 Lafite 造就了他,雞與雞蛋的問題。

"開支 82 年 Lafite " 可說是在香港常聽的笑話,縱使已有32年的歷史,
它的價格依然維持在港幣 30000 左右,在2010年之前 Robert Parker 都是給它100分,
但在 2010 年 6月他在 Wine Advocate 降低了它的評分至 RP 97+,
他表示 82 年的 Lafite 已到燦爛的適飲期,但仍需要5至8年才到達完全成熟期,
縱使不夠 82 年的 Latour 肥大和集中,又不夠 82 年的 Mouton 複雜和集中,
但它仍是當中的勝利者,而他更認為 Lafite 存放多半個世紀亦不成問題。

今次雖然未有幸喝到 82 年的 Lafite,但就喝到比它高分的後起之秀 - 86 年的 Lafite,
現存的 100分 Lafite 有 1986 年、1996 年和 2003 年,只有 86 年進入了適飲期。
至於 2009 年和 2010 年現在是 98-100分,日後必有望晉身 100 分行列,讓時間證實吧。
那麼現時的 Lafite 當中,無論在分數或年期,1986 年暫時是最好的。

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 1986
(RP 100, 參考價格: HKD 18000 - 23000)
當晚品嚐的 86 年 Lafite 在瓶內 Decant 了三小時,縱使是 28 年的酒,但不見老態。
酒色仍是深邃的紅寶石色,酸度是比想像中活躍,單寧柔和,酒體豐盈,結構嚴謹,
整理表現算不上很突出,但它給你的感覺是舒服、耐久和穩健,餘韻屬中長。
香氣和味道很一致,是杉木、煙草、煙燻、咸香、胡椒、鉛筆芯和黑加侖子。
沒有一種味道是主導,互相平衡著,去年末喝過 02 年 Lafite 的咸香像豉油,
而這 86 年 Lafite 的咸香像咸花生,同樣迷人。86 年的 Lafite 比 02 年更適飲,
而香氣和味道亦更複雜,從酒中綻放鉛筆芯的香氣,也是第一次感受到。
同場的大師告訴我們,86年的 Lafite 已經贏了 82年的 Lafite。
那麼,或許我們下次說笑時要改改口說"開支 86 年 Lafite "也可。
不過對於不是屬於富有的我,喝 Lafite 只是為了「集郵」,這價格太貴了,性價亦不高。
五大當中,我只有 Latour 還未品過,但我個人認為性價最高的始終是 Chateau Margaux。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吹波的回憶


「吹個波,吹個大個波,吹大個波波玩波波...」
最近又再一次翻睇周星馳的《西遊記》,這是我看得最多而又最喜歡的電影,
經典場面我挑選了以下三個,看會不會引起大家共嗚?

1. 飾演唐三藏的羅家英唱 "only you"
Only you,can take me 取西經;Only you ,能殺妖精鬼怪
Only you ,能保護我,唔駛俾 D 蚌精蟹精 Dap 我
只有你咁勁,就是 Only you...

Only you,莫怪師父吟尋,戴番個
莫怕死,咪發 " Ti Teng ",碰到釘咪驚,I understand
要全力地去 Do,要驚就兩份驚,喃嘸阿彌陀佛

2. 飾演孫悟空的周星馳 "愛的宣言"
「曾經有段真摯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去珍惜,當失去以後才後悔莫及,
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的話,
我會對他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

3. 飾演豬八戒的吳孟達唱 "吹個波"
「吹個波,吹個大個波,吹大個波波玩波波...」

想起 "吹個波" 就起兒時在小食亭買的提子味吹波膠,
可惜我唔識吹波,但味道甜,自然愛上了。
說到吹波膠,便想起了法國 Burgundy 的一個產區 Beaujolais 所產的酒。
Burgundy,由北至南主要分成 6 個區,Chablis、Cote de Nuits、
Cote de Beaune、Cote Chalonnaise、Maconnais 和 Beaujolais。
大部分地區所種植的葡萄,都是最出名的 Pinot Noir 同 Chardonnay,
但最南部的Beaujolais所盛產的,偏偏不是 Pinot Noir 同 Chardonnay,
而是果實大,汁多皮少,產量多的Gamay。
Gamay所製的酒單寧低、酒精度低、且酸度高,口感柔順清淡,
是一種很典型的酒體薄、果味重、通常不會作陳年的Daily Wine。

Fleurie 是Beaujolais十塊田中較出名的其中一塊,有「Beaujolais之后」之稱,
風格主要是以花果見稱。葡萄會經歷二氧化碳浸皮法 (Carbonic Maceration)
即是讓未壓破的整串葡萄放入桶內,頂層的葡萄把下層的葡萄擠破而流出汁液,
發酵即由此開始,這些底層的汁液一旦開始發酵,會產生熱度及二氧化碳,
前者讓桶內溫度上升,激化上層未擠破葡萄在皮內發酵,
後者則形成上層葡萄串的防護氣囊以隔絕空氣,免於在發酵過程中過度氧化,
必要時會灌入二氧化碳。經過六、七天,上層原本未破的葡萄,
亦因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而漲破流出汁液,約有三分之一桶的汁液,
即開始將汁液放流出,剩下的殘渣再予壓榨取汁,連同流出之汁液加以混合,加入酵母菌,
正式進行標準的發酵過程,將糖完全轉化成酒精,這方法保留了新鮮果香和減少單寧。

Paul Sapin “Les Chambards” Cuvée Prestige Fleurie 2011 

這 Fleurie 是一支十分簡單,而且與當地的產酒風格相近,
開瓶時已嗅到水果鮮味,倒進杯子就猶如奉上果盤,
一盤盤紅色水果就在眼前,紅桑莓、櫻桃、草莓等,
花香只是隱現,不算明顯,而新鮮果香背後,
是熟悉的吹波膠,除了 Beaujolais 的酒外,
我也曾在德國的甜紅酒 Dornfelder身上找到,
它也是曾經歷過二氧化碳浸皮法。

雞肉的嫩滑和芝麻的香味與這 Fleurie 配搭不錯,
但說到最佳配搭,一定是另一味 - 酥炸豬大腸,
這碟豬大腸十分肥美,店家採用新鮮生油炸脆,不帶騷味。
如何說得上是一個 Perfect Match,就是互補不足之餘,
還使兩者互相輝映,酒的果香更濃郁,肉的鮮味被帶出。
日後還要多作嘗試,希望可配搭到更佳菜色。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西班牙分級 ~ 時間便是金錢

初學葡萄酒,很多時候都是從它的分級開始,
因為大家都會認為質素決定級數,級數決定價格。
但隨著接觸多了,便明白級數與價格密不可分,
但級數和質素卻未必成正比,往往令買家中伏。

每個地方的分級也有不同,例如德國是以甜度分級,
數月前寫過的"太太也愛上 Riesling" 
由微甜的Kabinett 至極甜的TBA,Wine Searcher.com 統計2012 年全球50 支最貴的酒,
排行第五的是 Egon Muller-Scharzhof Scharzhofberger Riesling TBA,
平均每支價值港幣四至五萬元。而法國布根地 (Burgundy) 則以田來分級,
數月前寫過的"布根地 (Burgundy) 葡萄酒分享" 
由最普通的地區酒去到只佔總面積1.5%的特級田 (Grand Cru)
全球最貴的酒便是已故神級釀酒師 Henri Jayer 的 Henri Jayer Richebourg
平均每支價值港幣十二、三萬。

而今集所講的是西班牙分級制,除了基本在地域上如意大利般分 DOC/DOCG,
西班牙是 DO/DOCA,只有 Rioja 和 Priorat 是 DOCA,其餘地區都是DO。
但西班牙葡萄酒亦有點與眾不同,就是在 Label 上亦有小分級,便是今集的重點。
標題是 "時間便是金錢",顧名思義,西班牙葡萄酒是以時間來分級。
1. Joven,所指的是 Young Wines,通常指酒只經歷了很短時間木桶陳年,
甚或是完全沒有經過木桶陳釀,飲家可完全感受到葡萄的新鮮氣息。
2. Crianza,法例規定葡萄酒發行前必須經過至少 2 年陳釀,當中至少有半年時間要透過木桶陳釀,通常是採用舊木桶,故此木桶所產生的味道亦不會太重。
3. Reserva法例規定葡萄酒發行前必須經過至少 3 年陳釀,當中至少有 1 年時間要透過木桶陳釀,通常採用質素較佳的葡萄,而酒莊大多數陳年時間大大超出最低要求才發售。
4. Gran Reserva法例規定葡萄酒發行前必須經過至少 5 年陳釀,當中至少有 3 年時間在瓶內陳年和至少 18 個月要透過木桶陳釀。這是一個很尷尬的級別,皆因最理想的情況是酒莊把最優質的葡萄經過 5 至 10 年的陳釀才出售,可使飲家即使飲用,亦因陳年潛力高,不少可陳年二、三十年。但最不理想的情況是酒莊知道自己的酒滯銷,於是刻意把葡萄酒陳年,以達到 Gran Reserva 的條件,從而把本來滯銷的酒高價出售,這便使不少買家中伏,有如Burgundy Grand Cru,其實只代表塊田是特級,種出來的葡萄比其他一級田或普通田有保證,但不代表酒莊設備優良,釀酒師技術高超,所以不少買家往往買了昂貴的 Burgundy Grand Cru 酒,卻得不到應有的質素。

Valdinal Crianza Ribera del Duero DO 2005


Ribera del Duero 位處於西班牙北部,是一個很著名的葡萄酒產區。VALDRINAL是當地的一個酒莊,以生產 Daily Wine 為主,旗下沒有 Gran Reserva 的酒,最高只有 Reserva。此酒採用 100% Tempranillo 釀製,經過一年法國和美國木桶陳釀。

打開酒瓶,是 Tempranillo 最原始的香氣,有紅莓、肉和皮革;酸度和單寧中等,酒體偏厚;待酒在瓶內透氣兩小時,已散發出一些很甜的香料味,沉靜過後轉化成炭燒咖啡,應該是來自美國木桶的。

這酒其實是價值 HKD 99 的 Bin-end 酒,本來對它沒有太期望,卻沒想到它那麼有層次感,質素超出預期。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意大利傳奇(二) ~ 山寨之王

數個月前,寫過一篇名為「意大利傳奇 ~ 大膽的追夢者」,
講述的是 Tenuta San Guido 酒莊在 1948 年打破意大利酒業傳統,
以波爾多葡萄 Cab Sau 和 Cab Franc 釀造出舉世知名的 Sassicaia
(詳情可參閱:http://mt-wines.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18.html

後來掀起了意大利酒業新的一頁,酒莊紛紛模仿,
當中部分後起之秀,現已與 Sassicaia 齊名,並迄立在意大利酒壇,
他們是 Ornellaia、Masseto、Tignanello 和 Solaia
今集意大利傳奇便是以 Marchesi Antinori 的 Tignanello 和 Solaia 為藍本。

Antinori 家族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十二世紀,而他們釀酒歷史都可追溯至十四世紀,
即是距離至今大概有七百多年,隨著 Tenuta San Guido 酒莊在 1948 年引入波爾多葡萄
Antinori 便積極研究如何 Cross-over 意大利葡萄和波爾多葡萄,釀造出更頂級佳釀。
一如題目所言,稱得上「山寨之王」,一定合乎以下兩個範疇:
1. 一定不是首創,即是肯定不是 100% 原創,概念是來自他人;
我曾經聽人講過:「如果有人說自己的作品是100%原創的話,這人一定是失憶。」
2. 青出於藍,勝於藍;我不是鼓勵侵權,但不得不佩服中國大陸同胞所製的「山寨手機」,
不單外型完全模仿到,甚至功能還比原本的多,這便是作為「山寨之王」的首要兩個條件。

1971年,Antinori 生產了 Tignanello,亦是第一個Cross-over 意大利葡萄和波爾多葡萄,
意大利酒大多用斯洛文尼亞大木桶釀酒,而 Tignanello 亦是首個把 Sangiovese,
放進法國小木桶陳釀的。Tignanello 混釀比例上以 Sangiovese 為多,大概七至八成,
保留意大利酒風格,勾兌約一成至一成半的 Cabernet Sauvignon,引進法國風格衝擊。

Marchesi Antinori Solaia 2007
(RP 97,參考價格:HKD 2000)
Tignanello 的成功使酒莊更大膽去改革,於是在 1978 年,在 Tignanello 使用的其中一塊田,叫 "Solaia" (意大利文是”太陽”的意思)釀造另一個成功的酒款,初時混釀比例和 Sassicaia 接近是一樣的,80% Cabernet Sauvignon 和 20% Cabernet Franc,後來過了數年就加入 20% Sangiovese,而降低了兩款 Cabernet 的比例,並沿用至今。

踏入90年代和2000年,有數個年份被評為酒莊的優勢年份,如 1995、1997、1999、2001、2004、2006、2007、2009。Solaia 2007 亦很利害,Robert Parker 和 James Suckling 皆給了97分。熟透的黑加侖子、黑布冧、朱古力,紫羅蘭花、栗子甜香,酸度和單寧皆反映出龐大陳年潛力,有機會十年後要再品嚐多一遍才行。